根據BP2014年能源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原油的日消費量達到1888.7萬桶,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9.9%,與整個歐洲地區消費量接近,高于近年增長迅速的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
技術革新推動美原油供應大幅增長
根據EIA的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國內原油產量已經達到745.1萬桶/日,同比增加95.6萬桶/日,接近1991年時的水平。從近二十年的美國原油產量來看,1990年至2008年期間,美國原油產量出現下滑,最低時產量跌至500萬桶/日,較1990年時的735.5萬桶/日下降 32%。而2008年以后美國原油產量逐漸回升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影響美國原油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石油行業的投資變化和技術創新。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美國能源行業收益下降,石油工業投資下降,導致油田和輸油管道等設施老化,這是造成隨后美國原油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以后國際原油價格逐步攀升,這一輪油價上漲一直持續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 2004年以前,國際油價的波動區間在20—40美元/桶附近,經過此輪上漲后,油價一度在100美元/桶以上。油價的大漲促使能源行業利潤空間擴張,投資收益上升,吸引資金投入石油行業,相關技術獲得突破,開采和輸送設備得到更新后,美國原油產量的下降速度開始放緩。隨著開采技術的創新與改進,此前無法開采的頁巖油等非常規原油資源開始大量進入市場。
目前來看,頁巖油的增長已成為推動美國原油產量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地區來看,頁巖油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灣區和中西部地區,這兩個地區也是近年來美國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兩個地區。墨西哥灣地區是美國原油的傳統產區,2013年該地區原油產量為438.2萬桶/日,占到美國總產量的58.82%,且近五年產量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美國中西部地區目前也是美國原油產量較高的地區,2013年美國中西部地區產量為139.2萬桶/日,占到美國總產量的18.68%。2008年以來,作為頁巖油等非常規石油資源的主要產區,美國中西部地區產量出現明顯增長。2008—2013年,該地區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9.7%,產量從 2008年時的54.6萬桶/日躍升至2013年的139.2萬桶/日。
出口仍受政策限制
美國原油國際貿易以進口為主,2013年美國原油日均進口量為771.9萬桶,日均出口量僅為12萬桶。
1990年至2013年,美國原油進口量的趨勢為先上升后下降,進口量變化的轉折點在2005年至2007年間。美國國內原油產量的變化是造成這一變化的因素之一。2004年以后,美國國內原油產量開始上升,美國國內煉廠的需求在2005年以后大致保持平穩,個別年份甚至出現下降。在國內供應增加但需求沒有增加的背景下,美國煉廠對進口原油的需求自然會下降。
雖然在絕對數量上無法與進口量相提并論,但同期的美國原油出口量卻出現較為明顯的回升。這一方面是受到美國國內原油供給增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美國原油出口政策的放松有一定關系。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政府先后頒布了《能源政策和節約法案》和《出口管理法案》,美國原油主要供給國內煉廠,出口量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不過近年來,美國的原油出口禁令有放松的趨勢,特別是在2014年6月,美國商務部批準美國兩家原油貿易公司對外出口凝析油,不久后便有凝析油船貨銷往東亞地區,并于 2014年8月底交付。
從美國的原油進口貿易結構來看,墨西哥灣地區(PADD3)、中西部地區(PADD2)和西海岸地區(PADD5)是美國原油進口需求最大的三個地區。其中,墨西哥灣地區2013年日均進口量達到444.9萬桶,占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
從出口貿易結構來看,截至2013年年底,原油出口貿易以中西部地區、墨西哥灣地區和東海岸地區為主,其中東海岸地區日均出口量為3.7萬桶,中西部地區為4.7萬桶,墨西哥灣地區為3.5萬桶。以上三個地區的原油出口量占到總出口量的99%以上。
利潤優勢促使煉廠積極生產
截至2014年1月,美國國內共有煉廠142家,其中有139家維持正常生產。眾多煉廠中,有56家位于墨西哥灣地區,其中包括美國最大的煉廠——埃克森美孚旗下位于得克薩斯州的BAYTOWN煉油廠,該廠日均加工原油56.05萬桶,相當于約2800萬噸/年。
截至2014年1月,美國所有煉廠一次加工能力總計1792萬桶/日,其中1773萬桶/日處于正常生產狀態,另有約19.4萬桶/日閑置產能。從產能分布來看,墨西哥灣地區的煉廠產能規模最大,達到915.4萬桶/日,占到美國總產能的50%以上。
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煉廠原油加工量達到1531.5萬桶/日,接近2004年1547.5萬桶/日的歷史最高水平。從歷史趨勢來看,在1990 年至2013年期間,美國煉廠需求經歷增長、下降和回升等三個階段。其中1990年至2004年期間,美國煉廠需求處于長期增長階段,但從2005年開始需求出現下滑,直至達到2009年1433.6萬桶/日的低點。2010年以后,美國煉廠加工量開始回升,至2013年美國原油加工量達到1531.5萬桶/日,較2009年增長6.8%。
利潤優勢是支撐美國煉廠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10年以來,美國原油價格一直較大幅度貼水于其他地區,對美國煉廠來說,這意味著原料成本較低,利潤空間較高。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美國煉廠一直保持相對較高的開工率和原油加工量。
庫存處于歷史高位
美國原油庫存分為戰略儲備庫存和商業庫存兩部分。戰略儲備庫存是由美國能源部主導的用于緊急情況的備用原油庫存。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原油戰略儲備庫存為6.96億桶。2000年至2004年美國原油戰略儲備曾出現較為明顯的上升,不過2005年之后,儲備變化趨于平穩,維持在6.7億至7.2億桶之間。
未來美國原油戰略儲備仍有進一步上升空間。按照計劃,美國能源部將在密西西比州興建一處新的儲備庫,庫容為1.6億桶。雖然這一擴容計劃目前遭遇阻力,但一旦建成,將使美國原油戰略儲備增加20%以上。
除了油價大幅上漲或者供應緊張等特殊情況以外,戰略儲備庫存不會流入到原油市場。正常情況下可供市場流通的原油庫存為商業庫存,主要分布在煉廠油庫、中轉油庫和輸油管道等設施中。
截至2014年5月,美國原油商業庫存總計3.94億桶,處于歷史高位。2000—2008年間美國原油商業庫存呈區間振蕩走勢,波動區間在2.7億 —3.3億桶。2008年以后,受美國國內產量增加和輸油管道運力限制的影響,大量原油囤積在美國中西部地區,原油商業庫存向上突破原有的波動區間。 2014年4月底,商業庫存曾達到3.95億桶的高位。
從近十年來各地區的庫存走勢來看,美國東海岸地區、洛基山脈地區和西海岸地區的庫存維持在一定水平,而中西部地區和墨西哥灣地區的庫存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中西部地區庫存上漲幅度近60%,墨西哥灣地區庫存漲幅相對略低,但也接近40%。
目前美國商業庫存處于相對高位,中西部地區和墨西哥灣等地區的高庫存問題尤其明顯,造成庫存居高不下的因素有很多。在產量增長的同時,輸油管道網絡的限制進一步加劇了庫存的積壓問題。美國通常從沿海地區將原油向內陸輸送,大部分管道的運輸方向是從墨西哥灣區等港口集中地向中西部等內陸地區延伸,因此中西部地區生產的原油無法有效地向其他地區輸送,也無法地被產能有限的本地煉廠消耗,而擁有大量煉廠的沿海地區仍需要進口原油,導致庫存大幅上升。2013 年4月,美國中西部地區庫存升至1.1814億桶的高位。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輸油管道的調整,大量原油從中西部流向墨西哥灣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庫存壓力得到緩解,而墨西哥灣區庫存壓力陡增。目前墨西哥灣區面臨的情況與2012—2013年間的中西部地區類似,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原油和本地生產的原油不斷增加,但受運輸管道網絡和煉廠加工能力限制,墨西哥灣區仍需要從國外進口部分原油,這推漲了墨西哥灣區的庫存,2014年5月灣區庫存達到2.1億桶的高位。
輸油管道網絡不斷調整
截至2013年年底,美國共有石油輸送管道約24萬千米,石油輸送管道共計27條,其中主要管道有ENBRIDGE管道、KEYSTONE管道、SEAWAY管道等。
ENBRIDGE管道系統始于加拿大,終點延伸至美國中西部地區以及東海岸地區,總長超過5000千米,其中3057千米位于美國境內,其余2306千米位于加拿大境內,平均運力約140萬桶/日。
KEYSTONE管道也是由加拿大至美國,共有三期工程。其中一期工程2010年夏季完工,二期工程2011年2月完工,一期和二期工程總長3462 千米,總運力為59萬桶/日。三期工程(自WTI交割地庫欣至灣區休斯頓和亞瑟港)總長776千米,已在2014年1月投入運營,運力為70萬桶/日。四期工程仍在規劃取證階段,若建成將取代目前的一期工程。三期工程和四期工程(設計長度526千米)又被稱為KEYSTONEXL,其北段工程(即四期工程)因跨境且受環保組織抗議,此前曾遭到美國政府否決。KEYSTONE管道主要將加拿大阿爾伯塔出產的重質原油和美國BAKKEN盆地出產的頁巖油等原油資源,輸送至墨西哥灣區煉廠。
SEAWAY管道目前的運輸方向是由WTI原油期貨交割地俄克拉荷馬州庫欣至德克薩斯州FREEPORT,2012年以前運力為18萬桶/日,運輸方向與現在相反。2012年6月之后實行轉向以及擴容,2013年11月運力增長至40萬桶/日,2014年年中運力可能將進一步增長至85萬桶/日。
除此以外,今年下半年另一條值得市場關注的管道是PONYEXPRESS管道(簡稱PXP)。PXP管道全長700千米,始自美國懷俄明州格恩西,終至庫欣。之前該管道以運輸天然氣為主,但2013年運營公司公布將其改為輸油管道的改建計劃,此前預計改建工程將在8月完成,市場正在等待進一步消息。該管道投入運營后的初期運力為23萬桶/日,此后將擴容至40萬桶/日以上。未來該管道將以運輸BAKKEN油田出產的頁巖油為主。
綜上所述,隨著SEAWAY管道和PXP管道等擴容、改向工程的完成,將會有更多美國本土出產的頁巖油等資源涌入灣區煉廠,進口原油資源將陸續被取代。可以預期,未來美國對進口資源的依賴將進一步減小。
美國原油進口或進一步減少
目前美國國內的原油產量仍在逐漸增長,而其原油出口在短期內放開的可能性較小,大部分美國原油仍將流向其國內煉廠。隨著美國國內管道運輸瓶頸問題的解決,美國煉廠將更依賴國內原油,其對外進口存在進一步減少的可能。
一方面,美國原油進口需求下降可能加重美國以外原油供應的過剩;另一方面,產量增長和出口受限將促使美國原油價格繼續貼水于其他地區價格,美國低于其他地區的能源價格將為其煉廠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雖然美國原油出口受限,但成品油出口存在優勢,歐洲等市場的煉廠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近兩年,歐洲地區已有多家煉廠因虧損等問題而停產,來自美國、中東等地區的低價產品以及其自身產品結構問題,導致歐洲煉廠競爭力下降。因此,在美國原油出口禁令進一步放開前,歐洲煉廠需求將繼續維持低迷狀態,歐洲市場可能繼續面臨供應過剩局面。
綜上所述,美國原油產量增加不僅將壓制美國國內原油價格,對布倫特等其他地區價格也存在負面影響。無論是美國原油進口需求的減少,還是對出口的限制,均對美國以外地區的原油需求走強不利,利空國際原油期貨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