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統計,我國農用薄膜使用的范圍大,用量多,其產生的污染也甚為嚴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胡有清認為,我國農用地膜回收機械化程度不高,加之市場的不規范性等因素,使得農用地膜污染防治相當困難,由此,胡有清提出了四大措施,解決這方面的難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胡有清向記者表示,農用地膜已經廣泛運用于各類農業生產中,設施農田在營造各類溫室、塑料棚和人工氣候室時對農用地膜的需求量大,其使用量逐年增加。根據南京市的統計,2014年該市農用薄膜使用量達5246噸,其中農用地膜為2640噸。而根據媒體的報道,新疆農作物覆膜面積已達4700萬畝左右,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70%以上,年使用地膜總量達18.5萬噸。可見,如果從全國范圍來看,農用薄膜使用的范圍更大,用量更多。
胡有清表示,農用地膜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被稱作農田的“白色污染”。
胡有清認為,目前,農用地膜回收機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還是靠農民零星拾撿,回收量有限,且回收后缺乏集中管理,也很少有人來農村收購,只是作為一般垃圾處理,普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許多農民追求降低成本,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一些企業為了迎合農民低價的要求,生產0.005— 0.006毫米的地膜銷售,使得廢棄農膜的回收更加困難。這類農膜無法采用機械設備卷收,大點的還可以用釘耙、鐵叉等工具清理,太薄太小的就只能手工撿拾,往往會裹帶大量的泥土,1公斤農膜回收時重量可達30—40公斤。由于廢舊農膜規格不一,回收勞動成本高,回收利用規模難以有效擴大。
一般來說,普通聚乙烯地膜的費用為80元/畝,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費用為280元/畝,后者價格是前者的3.5倍。可降解農膜的高價格影響了農民使用的積極性,增加了其應用推廣難度。另外,目前可降解農膜性能尚不穩定,如光降解的農膜降解周期較長,控制不當也會形成污染,而微生物降解的農膜降解時間無法控制,有時甚至會影響使用,阻礙了可降解農膜的進一步推廣。
上述這些情況,都造成了目前農用地膜污染防治的困難。為改變這種現狀,更好地促進農用地膜環保化使用,胡有清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大力扶持農業生產環保企業發展。國務院或農業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并加以實施,對研發可降解農膜等環保產品,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以及循環型農業示范載體建設工程作為重點加以支持。
加快環保農用地膜和農用地膜清理機械開發研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發不同類型的環保農用膜及替代材料。各級政府的高效設施農業項目資金應優先扶持使用環保及替代材料的農業生產基地,推進可降解膜的推廣使用,降低農用地膜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注意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農用地膜清理機械,提高廢棄農膜回收的機械化程度。
加大廢棄農膜回收網絡建設。在扶持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發展的基礎上,以政府補貼來調動回收企業建設網點的積極性;可鼓勵企業通過發展協議收購大戶、流動廢品收購商戶等形式,廣泛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對回收規模、范圍不斷擴大的企業,政府應適當給予獎勵。
加強宣傳引導促進清理廢棄農膜。首先,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廢棄農用地膜的危害,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增強土地資源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科學地處理殘膜。其次,要發動基層農業干部,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清除廢棄農膜的清理工作,禁止焚燒廢棄農膜,防止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