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這次在食品中發現塑化劑并非個例,2011年,臺灣地區就爆出大規模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2012年,酒鬼酒被曝光塑化劑含量超標……頻頻出現的塑化劑事件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塑化劑究竟是什么?食品中為何屢見其行蹤?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塑化劑帶來的傷害呢?
塑化劑究竟是什么?
塑化劑,也叫做增塑劑,是工業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加工中添加塑化劑,可以使其柔韌性增強,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業用途。簡單來說塑化劑就是一種在塑料制品中經常用到的化學制劑。
食品中為何會有塑化劑?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制品如保鮮盒、保鮮膜、指甲油塑料玩具等,里面都或多或少含有塑化劑。因為塑化劑容易溶解在食用油當中,所以在塑料包裝含有超量塑化劑的情況下,食用油中就會溶解產生塑化劑。

塑化劑對人體有何危害?
塑化劑是一種“環境激素”也被稱為“環境荷爾蒙”,是指外在因素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在環境中殘留的微量此類化合物,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內,形成假性荷爾蒙,傳送假性化學訊號,并影響人體本身體內荷爾蒙含量,進而干擾人體內分泌之原本機制,造成內分泌失調。

如何避免塑化劑的攝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兆平說,塑化劑作為一種環境激素,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氣、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劑的存在。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
同時,劉兆平建議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可減少攝入塑化劑:
第一,選擇食品容器的時候盡量少用塑料制品;
第二,保鮮膜中塑化劑含量較多,應當盡量避免將保鮮膜和食品一起高溫加熱;
第三,因塑化劑易溶解于食用油,建議買回家的食用油以玻璃器皿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