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高校在微博上發布信息,稱該校禁用塑料杯等一次性用品,引發網友圍觀熱議。3月30日中午,記者走訪了部分飯店、超市,調查關于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況。
在鄭州政七街的一家中型快餐店,記者看到,每張餐桌上,都整齊地擺放著可重復使用的湯勺,點餐臺上擺放著一臺筷子消毒機,顧客就餐時自覺取用這些餐具。據飯店工作人員介紹,“顧客店內用餐時,我們鼓勵大家使用消毒餐具,但外賣餐品時,顧客都會選擇一次性餐具。”
在農科路和經三路交叉口的棗莊附近,記者發現,一家家路邊攤前,就餐的人都在使用一次性泡沫餐盒,或者是套著一個個塑料袋的碗。每張桌子上,都擺放著一個紙筒,里邊是成捆的一次性筷子。一個賣盒飯的老板告訴記者,用這些一次性餐具很衛生啊,還能省去洗碗筷的人力成本。一位剛用過餐的姑娘說,知道這些一次性用品存在健康隱患,但確實方便、省事。“中午下班天天帶著餐盒出來吃飯多麻煩!”
在花園路與農業路交叉口的一家大型超市收銀臺前,記者粗略統計,半小時內,在近百名結賬的顧客中,自己攜帶環保袋購物的人數不足十分之一。更多顧客會選擇支付3角至5角錢購買一次性塑料袋,“超市收銀臺旁就出售環保袋子,但是買的人并不多。”一位超市工作人員說。一位剛剛走出超市、手里拎著兩塑料袋物品的顧客告訴記者,“以前隨身帶過幾次環保袋來購物,后來老是忘記,就又開始買塑料袋了。”
“一次性物品泛濫是典型的消費主義時代特征。用方便誘導公眾,靠大量消費盈利。正是這種經營模式催生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河南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簡稱綠色中原)負責人匡潔接受采訪時說。綠色中原是一家立足河南本地的非營利性民間公益環保團體,而匡潔跟隨綠色中原一路走來,已經有11個年頭。
匡潔提到了她在一所大學做垃圾分類主題環保講座時遇到的一件事。剛走入這所大學,匡潔發現,一輛垃圾清運車從身邊駛過,大半車都是一次性飲料杯,紙質的、塑料的,還有裝小吃的一次性餐盒。路遇好幾個專賣飲料的小店,同學們手里都拿著一次性飲料杯、快餐盒。附近幾所大學的環保社團不少同學都參加了當日的講座。結束后,匡潔了解到學生們經常利用廣場宣傳、簽名等活動,宣傳環保。“我問大家有沒有使用過一次性物品,有同學就笑了,先點頭又搖頭。我就告誡這些社團,做環保就要從自身做起,假大空的活動不要做。”
大學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餄嵄硎?,曾經以勤儉節約為美德的國人,也開始習慣用了就丟的生活方式。這種消費觀嚴重降低了民眾的公德意識和道德水準,造成了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疏離與對立。
鄭州大學法學院環境法專業的教授朱春玉認為,“要拒絕一次性用品,使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入腦、入心,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媒體四方共同發力。”
朱春玉解釋說,政府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并監督到位,還需要對企業生產環境友好型產品給予適當補貼,比如實施稅收減免等措施;而企業,應主動生產輕巧便利的物品,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社會財富,作為其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則要強化環保意識,自覺主動抵制一次性物品;而媒體也要利用所有宣傳手段,特別是使用新媒體,使消費者對一次性物品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深刻認知,才能將環保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