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極端行情考驗經營水平
昨日,國內商品期貨市場迎來普漲。其中,前期下跌過快的能化和黑色系期貨品種大幅回升,市場開始有了企穩的跡象。即便如此,近幾日商品市場遭遇的“綠色風暴”仍令不少市場人士心有余悸。
商品“踩踏式”下跌 現貨企業亂了手腳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經濟政治風險上升,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大宗商品市場也出現了拋售潮。
7月8日收盤,國內商品期貨全線下挫,29個品種主力合約跌停,其中鐵礦石、PTA期貨更是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停。與此同時,現貨市場也呈現出一片恐慌,主動降價拋盤的舉動頻頻涌現。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近三個交易日,PTA現貨價格累計下跌了11%,PTA企業虧損擴大至450元/噸左右,短短三天內擴大了100元/噸,這對原本就經營困難的PTA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甲醇市場上,近兩日華東地區現貨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江蘇地區價格在8日下午一度跌至2200元/噸以下,較6日價格下跌超200元/噸,該地區甲醇貿易商以及甲醇生產企業庫存貶值、虧損的風險急劇上升。
“一下子跌了這么多,真不大適應,操作上亂了手腳。”江蘇甲醇貿易商老王感慨道,這兩天的行情令沿海地區多數貿易商看得目瞪口呆。歷史上,甲醇現貨市場也曾有過劇烈波動,但幅度如此大的行情卻十分少見。目前,部分企業封盤觀望,也有部分在積極甩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就商品期貨而言,通常暴跌的形式分為兩大類:一是基本面本來就偏弱的品種,在風險集中爆發時幾乎是無量暴跌。二是基本面較強的品種,在抵抗中最后無法承壓,導致崩盤,呈現雪崩式帶量下跌。相對而言,后者殺傷力遠比前者大。
中原期貨基礎研發部經理陳建威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突然的暴跌對實體企業損害很大。“存貨公允價值暴跌,雖然表面看成本未有下降,但由于存貨資產減值,企業損失慘重。”他稱,假設企業存貨存在質押貸款,則風險更嚴峻。
面對近幾日的大跌行情,實體企業普遍表示“很受傷”。“近幾日常接到產業客戶的電話,反映原本銷售正常的產品,現在變得無人問津。即使降價銷售,下游市場仍反應平淡,產品產銷量直線下降,庫存不斷增加,現金流難以持續。”金友期貨分析師魏琳告訴記者。
價格理性回歸只是時間問題
對于商品市場暴跌的“元兇”,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恐慌情緒蔓延至商品市場,并主導了這波行情走勢,個別品種也有其自身供需的原因。
上海東吳玖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文海坦言, 5—6月份工業品基本面普遍有所弱化,在此期間,振蕩陰跌行情持續。進入7月后,希臘事件和原油破位下跌正好與A股的調整撞在一起,市場進入恐慌式下跌階段。
以PTA為例,市場人士認為,從市場供需的角度看,雖然PTA負荷高于供需平衡所對應的負荷,但下游仍能維持剛性需求,PTA社會庫存壓力尚不明顯。“盡管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能化產品成本線下移,但當前能化板塊下跌的幅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與其基本面所匹配的價值區間。”魏琳說。
同樣,從甲醇市場來看,目前基本面存在利空因素,包括傳統下游需求偏弱等,對價格有所壓制,但尚不足以使價格在短期出現如此幅度的下行。“目前甲醇需求有好轉的跡象,此時出現暴跌有些莫名其妙。”有市場人士坦言。
山東新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臧慶志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甲醇下游現雖處于傳統淡季,年后持續低迷,但上中下游始終處于低庫存狀態,下游廠家多現用現拿,港口庫存年后持續下降,區域間價差縮小導致流動沖擊性降低,所以此輪大跌只有港口的現貨有些恐慌跟跌,而內陸地區因上游庫存壓力普遍不大表現相對平靜,大多按照自己區域市場需求作了相對較小幅度的調整。
“當前基本面的情況從本質來說并不支持如此暴跌,期貨市場的反應顯然有點過度了,更多是受心理層面因素影響。”金晶科技期貨部負責人焦勇剛坦言,這種脫離基本面的突發行情沒有持續性,品種價格理性回歸只是時間問題。
在多部委聯動發布了多項救市措施后,昨日市場局勢驟然扭轉,商品市場普漲。政策暖意襲來,投資者信心得到安撫。
風險管控 企業“功課”不能停
之前,企業面對突發性行情多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應對。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本輪大跌大漲行情,有的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控制原料和產品庫存,提高資金周轉率,降低生產成本,顯得從容不迫。
“雖然近期商品期貨市場大幅波動,但現貨市場基本面并未發生較大變化,現貨交易仍較為穩定,前期的購銷合同仍在順利進行。”中宇資訊分析師于芃森表示,目前來看,部分能化企業產品通過集團內部消化,轉變為下游產品進行銷售,然后執行長約,價格隨行就市。無下游裝置的企業則多按需采購,操作謹慎。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實體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對產品進行保值,減少了生產或銷售途中的貶值風險。
據了解,不少企業在生產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數量相當的期貨合約,一旦市場價格下跌,企業在期貨市場上的盈利就可以彌補現貨生產中的虧損,從而規避市場風險,實現穩健經營。
就實體企業來講,業內人士表示,期現結合套保更多的是長線的預期和操作,如旭陽集團這種既是甲醇生產商,又是甲醇消耗商的企業,只要選擇在合適的點位進駐期貨市場,就能夠得到很理想的保值效果。
“從企業自身的角度講,由于習慣于平時的操作模式和波動頻率,對于非常時期的風險認知和規避能力無疑是較弱的,因此面對此種情形,實體企業在提高自身風險把控能力的同時,必須要嚴格遵循套期保值的原理進行操作。”焦勇剛認為。
談及期貨市場的經驗,焦勇剛說,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一定要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在滿足企業規避現貨經營風險、拓寬現貨銷售渠道的基礎上的參與,在與自身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品種上操作,此外一定要量力而為。“要注重行業趨勢、宏觀經濟、技術指標的關注和分析,不符合常理、不符合企業需求的極端行情可以放棄,不能把‘避險’變成了‘造險’,可以嘗試套利、場外期權等風險度較低的操作模式。”
“盡管企業當前已經有了較成熟和穩健的風控操作,但還是需要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并規范期貨和期權等衍生品工具的使用。”新湖期貨分析師姚瑤建議,企業應引入專業人才,建立全面的風險控制制度,保證風險管理機構的獨立性,并定期對自身風險情況進行評估。
陳建威說,這次極端行情風險,希望能警醒一些企業。目前風險傳播的速度和殺傷力遠比以往遇到的更為迅猛。“缺乏避險工具,自己就是裸露在狼群的羔羊。每一個企業,都要認真思考下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越是在主營業務毛利被壓縮的情況下,越需要通過全面風險管理壓縮成本,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陳建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