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皮革服裝產量為8025.75萬件,皮革服裝產量前十的省市分別是浙江、河北、福建、江蘇、遼寧、江西、山東、河南、湖南以及廣東。其中,浙江皮革服裝產量為2960.07萬件,占全國產量的36.88%,其總量比排名第二的河北1902.25萬件高出 1057.82萬件。
2016年國內皮革服裝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這是浙江省繼2014年以來再次蟬聯全國皮革服裝產量冠軍。而之前曾經數年排名全國第一的河北省2014年因產量下降6.35%,名次一度滑落到第三位。
“不同省市之間的排名變化體現了皮革服裝業的兩個趨勢性變化,其一是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其二是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皮革服裝業的結構調整,也就是更加重視內銷市場。”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海寧中國皮革城董事長任有法接受采訪時這樣分析。
從浙江省皮革行業協會了解到,近年來,皮革、裘皮服裝產業向浙江省集中的趨勢比較明顯。與傳統產業轉移不同的是,向浙江的產業轉移更多地體現在品牌、設計、打版等產業鏈前端。在浙江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海寧皮革時尚小鎮,來自深圳、廣州、北京、遼寧、河北等地的企業近年來也呈增多趨勢,這些企業有的把設計、打版基地設在此地,有的甚至把企業總部遷到了這里。
以辛集為代表的河北皮革服裝產業是多年來中國皮革三大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由于受到環保監管力度大大增強以及俄羅斯、東歐中低端皮草出口市場滑坡的雙重影響,產業規模受到了明顯制約,2014年其產量一度下滑到1790.11萬件。
“這說明單純靠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皮革服裝行業新一輪發展必須要更多地融入品牌、設計、時尚發布、高級定制、皮革文化傳播等一系列全新的發展理念。”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主任鄭勇軍教授對記者表示。
2015年對很多皮革服裝業者而言是艱難的一年: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導致利潤大幅縮水甚至出現虧損,恐慌心理下一些企業又采取了“甩賣”的方式去庫存,外貿出口進一步縮水。
但是在哥本哈根皮草中國區總裁崔溢云看來,中國國內的皮草消費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她的依據來自于哥本哈根皮草近期在北京、哈爾濱、成都等城市針對600 位消費者進行的訪談調查。這項以女性消費者為主的調查顯示,有29%的消費者在皮草上花費了5000元至15000元,而49%的消費者則尚未有過此類消費。
崔溢云表示,從歐洲、韓國等皮草市場看,一方面皮草已然是主流時裝周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品質和品牌的重要性,而不是打價格戰“把皮草當白菜賣”。
她還提示,中國皮草市場要吸引年輕消費者,就必須大力發展本土品牌,用款式設計、原材料品質等辦法吸引他們。
全國人大代表、卡森國際創始人朱長金也表示:“目前主要是低端產品供大于求,而高端需求空間還很大,我們要開拓和滿足中高端的需求。”
另外,據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皮革服裝和毛皮服裝的出口數量分別下降了15.4%和10.2%。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2015年中國皮革服裝業總產量的降幅是7.35%。
“這中間的差額去了哪里?一部分可能成了積壓的庫存,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國內市場消化掉了。這說明,2016年的國內皮革服裝市場還是有潛力的。”海寧中國皮革城總經理錢娟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