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興,最讓人擔心的是專業市場一味賣鋪不注重后期經營管理,因此而關門的專業市場不少,如海鹽的緊固件城、桐鄉的鞋業皮革城等等。不過,施紀鴻強調,國際箱包城不是商業地產,是箱包行業的平臺。為何要建國際箱包城?他說,他看到了平湖箱包發展的軟肋:產業存在同質化問題,而同質化的原因和平湖市缺少生產其他品類箱包的原材料市場有很大關系。
“文化搭臺”之后如何“經濟唱戲”?對于平湖而言,除了重頭戲招商洽談,更希望借助于西瓜燈節把特色產業——服裝、箱包等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箱包城真能“包”打天下?
箱包產業是平湖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已形成箱包制造及面料、拉桿、制線、織帶、鋼架、印花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目前擁有箱包配件配套生產企業和箱包銷售企業1000多家,年均產值60億元以上。平湖是中國三大箱包生產基地之一,還是旅行箱包之都。
以外貿訂單為主要依靠的平湖箱包,目前還停留在以貼牌加工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盡管這幾年平湖的新秀集團、愛美德、銀座等箱包企業都在積極打造品牌,通過專賣店、移動電商等平臺拓展品牌內銷渠道,但整體而言,平湖箱包的研發設計與品牌推廣能力還不夠強。
為此,作為推動平湖箱包整體轉型的重要平臺,平湖·國際箱包城于2011年6月正式開建,也幾度成為西瓜燈節重點推薦項目,今年也不例外,箱包城尚未交付使用,廣場上已經辦了場小規模箱包博覽會。
國際箱包城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平湖服裝城?現在看來,一切還是未知數。
中國箱包如何入住國際箱包城
不過,投資方新秀集團董事長施紀鴻信心滿滿。“國際箱包城是一個箱包全產業鏈的交易平臺,它是一個新型交易市場,面對的客戶跟海寧皮革城不一樣,我們要面向華東乃至全國的采購商而不是零散的消費者。”
施紀鴻希望借助國際箱包城打造“皮革在海寧,箱包在平湖”的目標,建成后年交易額達100億以上。
服裝轉型尚未成功
平湖是中國服裝出口第一大縣(市),歷經30多年產業發展,已形成全市2000多家服裝企業、十多萬名產業工人的規模,年產服裝3億件,年產值高達100多億元。
包括耐克、迪桑都、armani在內的100多家世界著名品牌都與平湖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平湖有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城、世界品牌服裝加工基地、中國跨國服裝采購產業基地、全國最大外貿服裝生產基地、首批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試點地區等榮譽稱號。
然而,在促內銷、推品牌方面,平湖落后于鄰居海寧。平湖服裝,并沒有像海寧皮革一樣,借助于海寧皮革城轉型做大做強。
為此,平湖在2010年的西瓜燈文化節上向媒體推介了中國平湖服裝城項目,記者見證了服裝城項目的奠基開工,只可惜,這個試圖打造出一個類似于海寧皮革城的服裝城,并沒有想像中那么進展順利。如今,服裝城已經建成,可走進去看,不大像一個服裝專業市場,更像一個城市綜合體。
借助服裝城轉型之路看來已渺茫。不過,平湖并沒有放棄努力,2013年,也是在西瓜燈節上,平湖提出“中國服裝博覽會”概念,并力推“中國·平湖服裝設計大賽”,希望搭建起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激發服裝企業創新的熱情,提升設計能力和品牌。
今年也有服裝設計大賽,總決賽再度登上西瓜燈文化節開幕式的舞臺,現場37件設計作品亮相,其中27件來自平湖本土企業。只是,全國性的設計大賽,入圍作品七成來自本土,令人很難判斷設計大賽能否帶動平湖服裝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