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廈門舉辦的“中國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上,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張躍會長感嘆,已經推動的進口放開和原油進口使用權,對民營石油企業具有戰略性意義,民營石油企業、地方煉廠將和國有企業同臺競技,前景很好,“未來7、8年內就會出現千億級別的大公司。”
未來千億級別民營石油企業有望誕生
民營煉油企業陸續獲得進口權以及進口原油使用權(下稱兩權),給原先受制于油源、無油可煉的地方煉油企業打開了一扇門,這些企業藉此也成為石油業中新生的力量,帶來新的變化。
4月中旬,山東海右石化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這是最新加入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地方煉油企業,包括海右石化,目前已經有23家地方煉廠申請使用進口原油,累計13家煉廠獲準使用進口原油,核準數量5519萬噸。其中12家煉廠獲批進口原油資質。
對地方煉油企業的松綁從2015年開始,此前地方煉油企業無法進口原油、也沒有權利使用進口原油,經常是無油可煉,只能進口劣質的燃料油加工。
2015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地煉的油源問題逐漸松動,地方煉化企業陸續獲得原油進口資質和進口原油使用權。
中石油規劃總院高級工程師丁少恒統計,2016年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達到8760萬噸,較2015年高出5000萬噸,超過2015年進口原油總量的四分之一。在低油價下,地煉超出預期采購的意向突出,而且以現金結算,部分進口原油成交價甚至低至1500元/噸,遠低于2100多元的進口原油平均價。
東明石化副總經理李開偉對于進口原油使用權和進口資質評價很高,認為開放政策打破了原來的壟斷局面,削減了原來存在的原油和地方煉廠間的中間環節,地方煉廠可以直接向油公司采購原油,“供應商過段時間都要到東明,談談采購計劃。”
張躍稱,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一直在向上面反映民企對油氣改革的訴求,未來原油進口會繼續放開,到今年底預計有20家地方煉化企業能拿到進口資質和進口原油使用權,未來成品油出口也會逐漸放開,推動石化行業將來7、8年內出現年銷售1000億元以上的大公司。“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和進口資質,真是一個大進步。”他評價道。
在地煉從“兩權”開放中獲益的同時,國內煉油能力的過剩已經出現并日益嚴重。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2015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5年底,國內煉油總能力為7.1億噸/年。
截至2015年底,按照85%的合理開工率計算,國內煉油能力過剩1億噸/年,全國原油加工量約為5.22億噸,增長3.8%。“十二五”期間,全國煉廠平均開工率不斷下降,從2011年的81.5%下降至2015年的75.4%。
但張躍認為,事情也許更為嚴重。他援引石油業商會的數據稱,目前國內煉油能力7.3億噸,需求為5.5億噸,未來國內煉油能力還要新增1.5億噸,煉油能力將增至9億噸,總體過剩3.5億噸。煉油企業將承擔市場壓力。
油價急劇下跌,煉油企業消化庫存高價油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前中石化一名官員說,庫存油至少半年才能消化。庫存的高價油要面臨隨行就市的成品油市場,常常讓煉化企業以低成品油價消化高價原油。
不過,即便如此,在開放中獲益的地方煉廠依然干勁十足。丁少恒分析,從市場格局看,政策利好促使地方煉廠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資源份額已占五分之一,國有石油企業資源和市場份額呈現加速下滑趨勢,國內成品油市場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一家福建地方成品油貿易企業人士稱,就目前而言,地方煉廠借助政策放開和經營機制的便利,確實在市場上表現搶眼,但是在低油價下,煉廠都不好過,靠傳統的成品油業務難以支持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