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上漲過后還是會慢慢回落。萬有引力定律的道理仍然適用于當前的石油市場。
上個月原油價格一度飆升,三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近30%。隨后油價回吐了上述漲幅的三分之一,自那以后,美國原油基準價格一直徘徊在每捅46美元的水平。
由于油價此輪上漲勢頭過于猛烈,因此反彈行情可能難以持續。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數據顯示,上個月對沖基金做空原油期貨的頭寸曾升至3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基金公司爭相解除頭寸夸大了油價的漲勢。
本輪反彈的曇花一現表明原油的基本面并未發生改變,油價面臨的下行壓力看起來不大可能消除。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nergy InformUon AdininistraUon)在調整數據收集方式后下調了對今年美國原油產量的預期。但產量的小幅下降并未改變全球原油供應充裕的事實。
雖然外界猜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可能考慮減產,但對沙特來說,現在似乎并不是放棄捍衛其市場份額、尋求為油價提供支撐的適當時機。
在有利資本市場狀況的幫助下,美國大批頁巖油生產商展現了它們的復原力。壓縮成本讓該行業變得更加堅強,這使低成本生產商能夠對價格反彈做出迅速反應:在油價上漲后,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數量在6月份企穩,此后開始上升。
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石油產量保持強勁水平,而不只是沙特及其他歐佩克成員國。國際能源署(Interm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預計今年非歐佩克石油日供應量平均為5, 810萬桶。去年7月,就在油價開始大幅走低時,IEA預計2015年非歐佩克石油日供應量平均為5, 750萬桶。
不過,如果沙特關注的是需求,這將為石油供應保持現狀提供更多理由。需求方面對油價下跌的反應并不大:IEA去年7月預計全球每日需求為9, 410萬捅,當前預測為9, 420萬桶。
此外,前景顯然開始變得更加不確定。中國去年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逾12%,中國經濟之憂給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的需求蒙上了陰云。此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影響可能削弱亞洲其他地區的需求。亞洲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約三分之一。
花旗集團(Citigroup)的克萊曼(Seth Kleininan)稱,實際上產油國正競相向亞洲市場輸入原油。歐洲的需求因能源使用效率較高而受到抑制,美國則是自給自足,因此亞洲對全球能源貿易的重要程度正在不斷上升。
沙特阿拉伯上周下調了10月份對亞洲消費者的原油官方售價。克萊曼指出,在這種背景下,即使出現沙特即將減產的跡象,對石油市場來說可能也不是個好兆頭,因為這意味著該國即使降價也仍難以向庫存水平髙企的亞洲市場輸出原油。
如今石油市場非常混亂,甚至減產這種做法也不總是看起來那么單純。